校党委吴仁华书记在广州中山大学“大国文明与教育的使命”2015年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15-05-13

面对“大国文明与教育使命”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我只能从一个实际工作者和实践探索者的角度对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提出一点看法,即新型工业文明与高等教育研究。基本出发点是:在当今社会,谈大国文明,不能回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与全面推进正在加快形成的新型工业文明。这是大国文明基础,更是迈向强国的基础。其中,创新是灵魂,科技人才是根基,而智能制造、大型工程等是载体与标志。另一方面,谈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时,不能忽视或淡漠新型工业化道路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要自觉担负起培养新型工业文明所需要的人才。下面主要讲三个观点:

高等教育学研究必须积极响应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据相关资料,“工业4.0”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产业界限逐步消失,并不断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本次金融危机暴发后,美国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保持强大综合国力的重要意义。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制造业振兴计划,并于2012年开始筹建数十个国家制造业中心。美国非常明确,必须将战略重点转向先进制造业领域,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布局和产业发展,并加强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研究。2014年10月27日白宫办公厅和总统科技顾问理事会联合发布了《加快美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总统报告,提出了美国如何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对策措施。

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着眼于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基本实现工业化。由百余名院士专家着手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希望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

所有这些的规划或工程都涉及到了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新型工业文明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是对所有人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工业文明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冲击着人的生产生活观念。我们对当下文明、文化乃至道德建设的思考都不应离开新型工业文明(包括信息化、互联网等)构建起的新型社会基础。今天上午,专家们争论的当今社会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也与新型工业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要强调的是,对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理解更离不开当今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否则,很容易出现在“传统”窼臼中讨论创新人才培养。新型工业文明也极大改变着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冲击着人的教育教学模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慕课”、“创课”等方兴未艾,传统课堂教学越来越“信息化”、“互联化”、“技术化”。

然而,在这些方面,教育学包括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是缺失的。可以说,现状是一谈到工程教育,甚至是一谈到工科发展,就缺乏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支持。这也就是为什么高等教育学研究很难有什么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常常是多数大学的领导特别是工科大学的领导都基本上是实践探索成长起来的高等教育专家在高等学校更受欢迎。或许,这一现状就揭示出高等教育学研究应当且必须进行反省与改革,不应在新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来临之时缺位。

新型工业文明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批工程教育研究人才

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强调中国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可宝贵的资源。

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最重要的组成。2013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

但是,我国工程科技人才的质量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13-2014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8个经济体中我国GDP居第2位,而反映与工程教育、创新等相关的指标排名则较为靠后,如合格科学技术人员排名第44;最新技术有效性排名第105。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13》,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数量在60个参评对象中列第40位。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高速的科技发展、加快的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放在提高科学技术与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上。我们需要强调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但是丝毫不能放松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工程教育,在这些方面,尤其是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我国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做得“过头”的东西,依然在理念、方法、措施等方面是落后的。工程科技教育亟需理论研究支持,亟需实践探索支持。遗憾的是,我到工科大学工作后就一直未想清楚到哪里去找工程教育研究的人才?至今,工程教育研究缺乏明确的学科归属与学科支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等教育学不培养工程教育研究的硕士与博士,公共管理学也只是“打打酱油”。

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势在必行

工程教育研究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对于研究人才的知识与经历的复合性、综合性、团体性要求都很高,沿用传统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模式难以适应。中国高教学会下面有一个工程教育分会,但其工作基本上独立的。问题出在哪?

一是学教育学的包括高等教育学的,基本上文科出身,缺乏对工程、技术的基本认识及现代产业发展的了解,因而对于现代人才体系、结构及素质要求的变化包括培养过程不能直接把握甚至缺乏感知,从而无法深入占据高等教育重要领域的工科人才培养中去。工程教育研究人才基本处于“自学成才”状态。

二是以2013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公约预备成员为标志,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开了实质性步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阶段。然而,真正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人还是很少的,要么是老专家包括许多院士,在专业领域功成名就之后对于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极力呼吁。要么是现有工科院校的专业评估、教务管理人员,他们多是工科出身,往往缺乏教育学的训练,研究成果也难以为被认同,难以被列入到高等教育学研究范畴中。

这两个方面归结出一个问题,工程教育研究学科归属问题,依托什么学科来培养工程教育研究人才?工程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构建?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经历了技术主导——科学主导——回归工程三个阶段。现代工程大型化、智能化、综合化趋势加剧,但是,必须“做出来”的根本特征没有改变。工程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必须符合这个根本特征。因此,建议通过开放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培养一批工程教育研究的硕士、博士,即从导师与生源两个方面都要求必须具备一定工程教育或工程经历、从培养要求与模式两个方面都要求必须符合现代工程科技人才发展基本规律。我自己进入教育研究领域,就是30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已故著名教授金一鸣先生非常欢迎且有具体措施招收理工科学生从事教育研究所致。但是,30年来这种开放式建设教育学科的思维并非成为一种自觉。

高等教育学要进一步审视自身学科发展,面对新型工业文明的发展,站在更高层面上来研究当代教育,主动自觉地将工程教育纳入进去,方能在会议主题“大国文明与教育使命”之下进一步获得一定地位。